密歇根大学研发出纳米开关 首次实现激子的定向、门控流动
盖世汽车讯 一种新型纳米结构如同导线和开关,首次能够在室温下控制和引导量子准粒子(又称为激子)的流动。据外媒报道,密歇根大学(University of Michigan)工程师开发的这种类似晶体管的开关可以加速信息传输,甚至可以实现以激子而非电流为动力的电路,这为新型器件的诞生铺平了道路。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期刊《纳米(ACS Nano)》上。
图片来源:密歇根大学
激子不带电荷,因而有可能传输量子信息,而不会像电子等带电粒子那样产生损耗。这些损耗会导致手机和电脑在使用过程中发热。
“现在,随着人工智能和其他高要求计算的出现,电子产品的性能已经达到了极限,它们疯狂地消耗能量和产生热量。如果大型处理中心由激子驱动,就不会再有如此巨大的能耗了。” 这项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、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Mack Kira说道。
虽然激子不如电子那么出名,但它已被广泛用于能量转换,例如照明、太阳能电池等等。
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、实验工作负责人、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副教授Parag Deotare说道:“我们的手机显示屏采用的有机LED都是基于激子的。植物甚至会将光转化为激子进行光合作用,然后将量子能量包传输到需要的地方,再将其转化为化学能。”
当能量源激发电子时,半导体中就会形成激子,使其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,就像在梯子上跳一级一样。当电子跃迁时,它会留下一个带正电的空位,或称“空穴”。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相互吸引,成对移动,共同形成一个净中性带电的激子。
虽然激子的中性电荷使其能够无损耗地移动,但它也有一个缺点,即很难刻意移动激子。带负电的电子易于在电流中被引导,因为带正电的电极会吸引这些带负电的电子,但对中性粒子却不起作用。
为了制造一种能够操纵激子的装置,该团队借鉴了其之前开发的一种方法,在空间中创造了一个能量图景,将激子沿着物理脊线(相当于激子导线)拉动。这项新进展的一部分是通过位于脊线两侧的电极(其作用类似于栅极)来控制激子的流动。
“当电极打开时,电压会形成一个能量壁垒,阻止激子移动。当电压关闭时,激子会再次流动。迄今为止,此类开关尚未被研制出来。”密歇根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生、该研究的主要作者Zhaohan Jiang说道。